经过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倾心研究,我省已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得最多的却是罗非鱼、草鱼、花鲢鱼等,想一睹土著鱼的真容还真不是一般的难。不过,目前云南已有8大类50多种土著鱼,实现了人工繁殖!这是为什么呢?据悉,进行土著鱼的人工驯养繁殖,首要任务是野外种群的增殖放流,满足土著鱼类的种群保护。受限于养殖时间、养殖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土著鱼类中走上商业化推广养殖的品种为数不多,老百姓想常见、多见,甚至一品它们的味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云南有多少种土著雨年统计显示全国淡水鱼类大概有种,其中土著鱼种、外来鱼35种,其中云南省有种,占全国39.93%。目前云南已有8大类50多种土著鱼,实现了人工繁殖!鲃亚科其他属:9种云南倒刺鲃、光倒刺鲃、抚仙吻孔鲃(抚仙四须鲃)、异口新光唇鱼(墨脱四须鲃)、软鳍新光唇鱼(软鳍四须鲃)、保山新光唇鱼(保山四须鲃)、云南光唇鱼、金沙鲈鲤、后背鲈鲤代表:保山新光唇鱼(保山四须鲃)野鲮亚科:6种戴氏孟加拉鲮(墨脱华鲮)、云南孟加拉鲮(云南华鲮)、腾冲墨头鱼、桥街墨头鱼、东方墨头鱼、暗色唇鱼代表:暗色唇鱼鲤亚科:6种元江鲤、大头鲤、春鲤、杞麓鲤、岩原鲤、滇池高背鲫(鲫鱼)代表:滇池高背鲫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中,自然形成了三倍体鲫鱼种群,所有的鱼都是雌性。这种鱼,不用交配就能产下受精卵。目前,在一些地方有养殖,但数量不多。抗浪白鱼、星云白鱼、程海白鱼、嵩明白鱼代表:抗浪白鱼抗浪白鱼在抚仙湖周边有一些养殖,但量最多的还是在石林、宜良。裂腹鱼亚科:9种云南裂腹鱼、短须裂腹鱼、小裂腹鱼、南方裂腹鱼、昆明裂腹鱼、光唇裂腹鱼、灰裂腹鱼、软刺裸裂尻鱼、硬刺裸鲤代表:短须裂腹鱼鲃亚科金线鱼属:6种滇池金线鲃、抚仙金线鲃、尖头金线鲃、阿泸金线鲃、曲靖金线鲃、西畴金线鲃代表: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是滇池特有鱼类,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为中国濒危特有鱼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滇池水体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后来从滇池湖体消失。年后突破人工繁育技术。鲇形目:6种鲇、胡子鲶、丝尾鳠、叉尾鲶、巨丕、中臀拟鲿代表:巨丕(俗称面瓜鱼)分布于澜沧江、怒江和红河水系。研究人员花了12年时间,于年实现人工繁殖成功后,目前已经累计在澜沧江流域增殖放流多万尾,正在普洱、红河、玉溪开展人工养殖试验。其他:5种长薄鳅、大刺鳅、攀鲈、泥鳅、花(骨)代表:长薄鳅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及其附属水域,栖息于江河底层。(数据来源: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为什么要人工繁殖?首要任务是做好种群保护做土著鱼人工繁殖,一看它的经济价值,二看它的科研价值和濒危程度“目前我省开展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研究,主要目的是野外种群的增殖放流,更多是满足土著鱼类的种群保护,比较少涉及土著鱼类的产业化发展。土著鱼类的产业化发展更多依赖于土著鱼类的经济性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而土著鱼类的保护是基于野外种群数量,在保护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其自然属性保存下来科研人员表示,在鱼类保育实践中,应多种措施并行,相辅相成。过去,由于对水产养殖和人工繁殖技术的认识存在误区,鱼类种群恢复计划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濒危鱼类的野生状态,常将鱼类增殖放流排除在外。濒危鱼类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接近灭绝时,增殖放流才被认为是拯救野外鱼类种群所能采取的最后手段。人工增殖放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土著鱼类能够在最后的庇护所(鱼类增殖站和各类鱼类养殖场)内生存,并为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提供可能。云南进展到啥程度?有些土著鱼已能轻松买到据悉,目前,已有一些人工繁殖成功的土著鱼类在商业化养殖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当地市民比较容易就能购买品尝。比如产量最高的丝尾,7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就开始在西双版纳、普洱、红河、文山和德宏等地推广养殖,现在一年大概有两百多吨的产量,算是已经形成产业化。云南六大名鱼中的滇池金线鲃0年开始,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君兴带领的课题组,开始对滇池流域的滇池金线鲃分布、数量和栖息地等进行调查。终于在年,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当年繁殖鱼苗余尾。“课题组潘晓赋副研究员说,市场上已经有一点成鱼卖了,但数量不是很大,每年大概有两三吨。目前文山市设有3个体验店,一公斤活鱼卖到元左右。目前,课题组和昆明的一些养殖户也建立了合作,扩大滇池金线鲃的人工养殖规模,几年后昆明市民也可以吃上滇池金线鲃了。未来发展难度在哪?5大因素制约产业化发展
饲养周期长——云南土著鱼类的野生群体本来就小,比如滇池金线鲃,生长速度慢,是制约其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2.适应环境难——池塘环境与野生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野生鱼类从野生环境进入池塘环境需要漫长的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疾病暴发、死亡等都是常事,这也是土著鱼类“娇贵难养”的原因。3.耗费时间长——土著鱼类产业化发展所耗费的时间都比较长,在长期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得更多,相对于本地土著鱼类产业化发展,从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进新的养殖品种更容易获得推广成功、并形成比较大的养殖规模和成果。4.经费投入少——目前,科研经费对土著鱼类产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