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亭鲫鱼的历史渊源
据《大足县志》、《大足县地名志》等史料记载,“铺”、“驿”为清代传递文书、邮政的交接或中转点,这些驿站、铺在传递邮政文书的同时,也成为了成渝两地商贾往来的歇脚、饮茶、食宿的重要聚集地。
清代咸丰年间,南来北往的行人停留邮亭铺,喝茶、打牌、吃饭、住宿,好一派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于是,当地一些精明的渔民便依托邮亭铺开起了路边鲫鱼店,熬鲫鱼汤、煮鲫鱼方便行人食用。不料,这里煮出的鲫鱼以其味鲜、细嫩,赢得过往官家和商贾大加赞赏。天长日久,名声远播,生意日渐红火。
在文化人的指点下,邮亭很多餐饮店便挂出了“邮亭鲫鱼”招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邮亭鲫鱼”逐渐形成了享誉巴蜀、名满西南的特色菜品。
历史悠久的邮亭鲫鱼,如今已成为大足的一张特色名片。[1]
在这历史久远文化气息厚重的地方,美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谈及美食当然非邮亭鲫鱼莫属啦。其实邮亭鲫鱼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远,他最初发明于年,由一位大概60岁的老人发明的,他本人其实是大足县珠溪镇人氏,20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也早已离开了尘世,但他留给我们的这道邮亭鲫鱼却广为流传,这位老人最先的工作地点是在“向老鲫鱼”(邮亭镇外的高家店),但时间的推移使得这家餐馆早已没落了,后来这位老人又被刘三姐(“刘三姐鲫鱼"老板)请去,也就是在刘三姐那里邮亭鲫鱼渐渐崭露头角,之后纷纷前来学艺之人甚多。
(二)邮亭鲫鱼做法辅料:芹菜克,花生克,榨菜50克,色拉油克,泡红椒克,泡萝卜克,高汤克;
调料:食盐4克,味精1克,葱20克,姜50克,花椒15克,料酒20克,郫县豆瓣酱克,辣椒粉25克;
制作方法:
1,鲫鱼剖洗干净,改十字花刀,加姜,葱,盐,料酒码味。泡红辣椒、郫县豆瓣斩细,芹菜洗净切成节;
2,在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原来的做法是:油烧许,在锅里煎成两面黄);
3,炒锅下油烧至五成热,下泡红辣椒、郫县豆瓣、辣椒粉、姜米、花椒炒香,油呈红色,下鲜汤、料酒、泡萝卜、熬出味;
4,锅内下煎好的鲫鱼、芹菜烧至鱼熟,调入,鸡精后。连锅端入火锅桌上(火锅炉不点火);
5,食用时,将整条鲫鱼用筷夹入鱼盘内,撒上碎米花生、碎米榨菜、葱花,再舀入一瓢卤汁,即可;
6,鲫鱼食完,火锅炉可另加蔬菜等烫食。
邮亭鲫鱼的特点:烹饪简单,营养丰富,各位钓友可以尝试一下哈!
小女子眼里的三十六计濮阳人注意了俩兄弟喝完一死一重伤